综合新闻
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科研】共促龙舟发展——中国龙舟研究院筹建研讨会在校召开

【文字】张南/傅鸿浩【图片】张南​​【审核】李磊/孙竞波/曾洪涛来源: 阅读:发布时间:2025-03-27

3月25日,中国龙舟研究院筹建研讨会在我校体育学院召开。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党委书记、主任、中国龙舟协会主席刘君柱,湖北省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郑李辉,校党委副书记张耀,以及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体育学院党委书记李磊主持会议。会议围绕中国龙舟协会和华中科技大学共建中国龙舟研究院,进一步推动龙舟文化传承、学术研究、科技赋能开展深入研讨。

张耀致欢迎辞,对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我校的历史沿革和体育工作发展情况,阐述了我校建设中国龙舟研究院的天然优势和深厚底蕴。张耀表示,我校将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发挥智库作用,以此次中国龙舟研究院共建为契机,做好龙舟文化和龙舟运动的传承与研究,不断推进龙舟的科研成果转化,推动龙舟的创新性发展和全球化传播,力争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范式,为体育强国、教育强国建设探索有益经验。

体育学院院长孙竞波就华中科技大学筹建中国龙舟研究院做工作汇报,他从公体教学、群体活动、代表队建设、龙舟文化传承基地等方面认真介绍了我校龙舟运动的开展情况。在中国龙舟研究院共建方案的汇报中,分析了中国龙舟研究院的共建依据,明确了其八个主要研究任务,六个学术发展目标和六个实践发展目标,提出了科学、规范、可持续发展的GOCO管理模式,为与会人员构建了一个既具前瞻性又贴合实际的发展蓝图。汇报最后,孙竞波就后期将要举办的国际龙舟论坛准备工作进行了初步介绍与规划。

体育学院院长助理曾洪涛以“多学科交叉科技赋能龙舟运动”为题进行主题报告,他指出在传统龙舟训练方式中存在过度依赖经验、缺少可量化数据、信息维度单一等困境和局限性,并提出无源降温织物、无感分析系统、力感知桨、智能织物传感、视频动作捕捉、数字孪生制造、智慧伤病防护、全息赛事转播等一系列科技赋能龙舟运动具体方案,展现了多学科交叉融合在推动龙舟运动发展的巨大潜力。

随后,双方就龙舟的文化普及、科学训练、科技赋能、赛事搭建、后勤保障、产业经济、品牌建设等主题展开深入交流。

郑李辉表示,湖北作为体育大省和奥运强省,拥有发展龙舟运动的深厚底蕴与独特优势,湖北省体育局将全力支持中国龙舟协会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建中国龙舟研究院的相关工作。他指出,在建设过程中,要聚焦资源整合,聚合政府、高校、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形成龙舟文化传承创新的强大合力;要聚焦体系梳理,理清关键环节,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的现代龙舟运动发展体系;要聚焦品牌建设,干出特色亮点、打造文化品牌,使中国龙舟研究院成为荆楚文化的新名片。

刘君柱在总结讲话中,感谢湖北省体育局对共建工作的大力支持,充分肯定了华中科技大学龙舟建设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他指出,龙舟在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媒体的持续聚焦下,龙舟运动的社会影响力不断突破发展,但赛事安全保障体系与文化内涵建设仍需系统性提升。刘君柱表示,期待华中科技大学充分发挥科技创新领域的深厚积淀,深化龙舟运动科研攻关与传统文化价值挖掘,构建标准化赛事安全规范与创新发展模式,为中华龙舟文化的国际传播与全民推广注入强劲的创新动能,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体育发展的同频共振。

会后,刘君柱等一行前往我校喻家湖、团湖的龙舟教学训练基地进行实地考察,详细了解基地建设、龙舟队日常训练以及水域安全管理等情况,并观摩了校学生龙舟队的实战演练。

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运动项目一部副主任、中国龙舟协会秘书长何懿,中国龙舟协会宣传与推广委员会主任、武汉商学院体育学院教授夏云建,中国龙舟协会秘书处干部吕文婷,湖北省体育局社会体育管理中心主任严汉华、水上运动中心副主任潘奇、水上运动管理社体部副主任黄纯,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龙舟)基地负责人井玲,华中科技大学体育学院党委副书记梅健、教研室书记傅鸿浩参加会议。

Copyright © 华中科技大学体育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