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有效促进学生体质健康,贯彻落实教育部下发的《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体育部将于新学期开始,稳步推进课内外一体化系列课程改革。
从2016级新生起,体育课实施学年选课制,为学生开设足球、篮球、排球、瑜伽、健美等35门可选课程,实施分层分类教学。针对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专项课程,同一运动项目设置四种水平层次,学生完成低水平课程后才能选择更高水平的课程。在进行分层授课的同时,根据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结果进行分类教学,将学生分为A(体测合格者)和B(体测不合格者)两类,分别设计不同比重的专项运动技能学习和身体素质提升等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本次课程改革特点是将课堂教学延伸到了课外,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学生的课程评价将由运动技能、身体素质、运动参与和理论知识四个部分构成。运动参与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选择运动项目并完成锻炼,理论知识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按课程要求自学理论知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体育部将选派不同专项的体育教师及学生体育志愿者,开设体质健康促进课和体育项目兴趣辅导课,以帮助学生更加科学、高效的锻炼和学习。
为推动课程改革,体育部已按课程组组建了新的教研室,成立了由骨干教师组成的教学大纲编写组,先后与各课程组任课老师进行了多次、严谨的研讨与调研,就学生如何学习运动技能、提高身体素质等问题提出了多种途径方案,并经过大量理论和实践论证后,教学大纲编写组在暑假期间完成了教学大纲、电子教案的编写工作,随后,课程组将根据新教学大纲进一步加强师资培训、集体备课和业务练习。
为保障课程改革,教学信息化建设已于2015年初启动,开发的课外锻炼管理系统,将依靠固定考勤、移动考勤、手机APP等多元、便捷的方式,记录学生课余锻炼次数,统计分析整体数据,优化场地资源,促进学生参与课外运动。正在建设的《大学体育》理论慕课(MOOC),将进一步丰富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率,学生将通过在线学习完成理论知识的考试。
本次《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将从教学管理、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课内外一体化等方面着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促进学生养成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健康生活方式,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全面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任务。